正在加载

潮汕冬节的习俗有哪些?各种美食诱惑

  在潮汕地区,历来称为冬节。每个地方,过节的习俗都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冬至的时候,总会听到大人们说要进补,那么在潮汕地区,过冬的习俗有哪些,有很多吗美食?一起来看看吧。

  可能有兴趣 >>

  吃冬节丸

潮汕冬节的习俗有哪些?各种美食诱惑

  潮汕冬解丸(南方称“丸”,北方称“圆”,虽然叫法不同,但意思相同),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汤圆,一种是粳米(粳米粉)做的尖头饭团加水揉成长条,用剪刀斜斜剪开,两端尖如白米,故名。主要流行于揭阳地区)。

  从前有一个樵夫,上山打柴,不料失足掉进了溪水里。山沟极深,无人救援,根本不可能脱险。而且偏僻的山路上人烟稀少,樵夫们呼救,也没有人帮忙。樵夫居溪中,食黄精姜,不饿死。十几年下来,他全身长出毛发,身轻如燕,能飞翔。于是,高飞出了山沟,回到家中。性格完全变了,家里人都没有反应。用糯米粉和水做成丸子,和樵夫一起吃。樵夫以为是黄精姜,就吃了。逐渐回归自然,一家人才能团圆。从此成了习惯,有揉丸之风。

  这个传说是对冬至吃汤圆习俗在寄托意义层面的诠释。潮汕人大多从福建迁徙而来,冬至吃汤圆和福建一样。通过这种民俗活动,潮州人更加形象地表达了对合家团圆、家庭和睦、团圆的祈愿。冬至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先把糯米捣成米粉,晒干。冬至前一天,晚饭后,家里的主妇开始在桌上或地上放一个大粽子(浅边的筐),用开水把糯米粉揉成面团,然后,家里大人小孩围坐在灶旁,各自捏起面团,揉成大理石般的冬至团,放入灶内晾干。

  更好搓大小不一的冬劫丸,称为“父子公孙丸”,象征着岁末一家圆满。冬至日一大早,主妇熬好红糖汤,把丸子下锅,煮成汤丸子。先上大碗祭祖,地主、公婆、司明君、井神、地神也用一碗香丸祭拜。然后主妇叫醒全家老少起床吃汤圆,俗称“汤圆不吃天光”、“吃汤圆长一岁”。尤其是孩子们盼着吃这碗饺子,半夜还经常醒好几次。然而,天似乎与孩子们作对,始终是阴沉沉的。其实这是冬祭的前一天,黑夜更长,这一天过后,开始逐渐变短。

  “吃汤团长一岁”这句谚语的由来,王临安先生在《谈小阳春与寒冬至》(《超人》1987年第4期)中说:“人有二对此的解释。一个是关于冬至的。它是一个小农历新年,过完年又大一岁;这句话来自囚犯,因为每年秋天都是的季节,犯死罪的都被处死一到冬至,可顺延至明年,故犯人食东街丸,相传年长一岁。据古史记载:“后汉圣济,为朝臣。每逢佳节,都要斩囚。妻夜烛,姬执丹笔,夫妻相泣。””故前人有诗云:“写笔为之泣,哀其击囚。 “等冬至一过,宝剑便封好,等候秋官。”

  在潮汕地区,如果家人在外地打工,回家后要留下一些糯米粉做汤圆,以示团圆。另外,要经常给客人留一些糯米粉。客人来了,他们会煮甜丸子以示敬意。潮汕华侨众多。旧时,华侨大多在冬天回乡,次年春天再出国。因此,留糯米粉给亲人回家也是一种习俗,也寓意团圆甜蜜。

  吃汤圆

  在潮汕地区,冬节前,家家户户都需要春糯米粉来包粽子。冬节前一天,饭后,主妇会在矮凳上放一个大葫芦(一个浅筐),将糯米粉揉成球状。然后,全家大小,围坐在一起,各自捏起面团,揉成弹珠大小的冬至圆。有些人故意搓一些不均匀的尺寸参差不齐,这叫做“父子孙”圆,象征年末一家圆满。冬至天还没亮,勤劳的主妇们就用红糖煮“冬至圈”,装在碗里祭祖祭祖。起床后,大人小孩都要先吃一碗冬至丸子,才算一岁。家里人不回家,一定要留点糯米粉给他,等他回家做一碗汤圆给他吃。

  除了吃冬天的节日圆,人们还用它们来喂牛。如果奶牛不肯吃,可以用甘蔗叶包起来哄它吃。此外,还要在牛的额头、牛角、后背和尾巴上贴上圆圈,这样它才能长寿,得到主人的祝福。这一天,人们还在家里的门环、牛棚、猪圈等处贴上冬节圆圈,在灶台上贴上五七个圆圈。

潮汕冬节的习俗有哪些?各种美食诱惑

标注原创的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感谢大家阅读我的文章,我会继续输出优质的文章回馈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