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傈僳族的节日:傈僳族火把节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火把节是傈僳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火把节这天,当地群众通过拜火把、点燃火把、玩火把等活动,聚集在一起,祝愿五谷丰登、家畜兴旺。想了解傈僳族火把节的更多信息?然后注意这个问题。

  火把节是德宏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举行。傈僳族人对火把节情有独钟。佳节之日,寨子里热闹非凡。人们面带微笑,身着节日盛装。全家团聚。人讲合一,家家户户祝福。

傈僳族的节日:傈僳族火把节文化

  这一天,当鸟儿疲倦归林,太阳落山时,人们从屋内到屋外,从院子里到院子里点燃火把,熏烧害虫。火炬左右摇摆,上下舞动。老人一边舞着火把,一边念叨着:“烧死跳蚤,烧死,烧死,烧死,烧死,烧死,烧死一切害虫!……”老人拿着火把照着果树,念着:“开花!现在!让人收割!”大家齐声呐喊:“开花了!让它结果了!花果满山,粮仓满仓!”入夜,火塘灯火通明,人们欢快地跳着芦笙舞、三弦舞。他们手拉着手,手挽着手,唱起了长篇民间叙事诗《火炬调》。这首曲子也叫“半年制作曲子”,其内容是半年的制作经验。这时,春播夏收的荞麦种子、山药等农作物已经成熟,被带回家。人们歌唱丰收激励自己,轻舞轻舞,通宵不眠。

  傈僳族火把节的传说。

  非常古老的时候,云南维西地区有三种:石头多,树木多,野兽多。还有三个少数:人少、地少、粮少。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主要以狩猎和捕鱼为生。还种植了一些火烧地。在乱草丛中点起火,烧一块空地,不耕不锄地播下种子。我种的是玉米和大麻,但我不会开水田。米。那他们为什么又开水田种水稻呢?这是一个故事:

  一年清晨,太阳如大火,把山上的岩石烤得通红。热得连野兽都躲不进山洞里,也无法捕食。种下的玉米刚长到齐腰高。都死了。百姓们饿得胸贴后背,家家户户牵着瘦小的小猪到森林里找野菜;因为小猪知道哪种野菜有毒,哪种没有毒,只要它能吃,人就会吃。可以吃。就这样,大鬼主继续要食物、兽皮和各种东西。人的一生,苦如黄连上的虫子,是嚼不完的苦渣子,是喝不完的苦水。村寨祭祀天地,哭泣祈雨,希望神灵救度。这时,蜀汉继承人诸葛亮从四川带兵沿澜沧江来到云南维西。

  长辈相传:诸葛亮的将士犹如天兵神将,个个身披铁甲,犹如穿山甲;兵多如蚁动,马多如叶红蛛。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刚下山,当地人都吓坏了。无处可躲,有的整村逃往深山。当时,逃往贡山的多为藏族,未逃的多为纳西族和傈僳族。

  诸葛亮与大鬼主在澜沧江畔大战一场。鬼主的士兵躲在荆棘丛中,放出毒弩箭。诸葛亮的士兵形成一个大包围,向荆棘丛中发射火箭弹。箭矢着了火,引来了所有凌乱的树木。大鬼主的兵马冲了出去,诸葛亮的兵马奋勇冲锋。这一次,大鬼主败下阵来,手下士兵死伤不断。大鬼主跪在了村外的路口投降了。

  老百姓听说诸葛亮打败了大鬼主,都非常高兴。他们敲着木鼓,吹着树叶,载歌载舞,冲出树林迎接。各村寨主都带着几个猎人来见诸葛亮。他们没有带长刀,也没有毒弩箭只带了些庚香和熊胆,还有几张兽皮,有长老说还带了些野蜜和黄蜡。

  诸葛亮亲自来到寨门口迎接。领导来的时候,他们还有些紧张和着急,但是看到诸葛亮和蔼可亲的模样,他们就不再害怕了。诸葛亮摆酒给大家喝,煮羊腿给大家吃,蒸饭给大家吃,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这里的人很难吃到米饭。一是没有种子,二是没有稻田,他们也不种。如果他们想吃米饭,只能带着兽皮去丽江或剑川换;山高路险。 ,兽多,家换之少;所以大多数人一生都很难吃到一点米饭。

  得知这种情况,诸葛亮与首领商量,决定派人回川调兵运稻谷到这里,同时派出众多汉兵教大家开稻田。耕种稻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是放火焚烧山上乱树乱草;赶走野兽,再用手搬石头。石头太多了,大的搬不动,小的搬不动。从此,这里流传着两句谚语:猎樟不怕断腿,开水田不怕断腿。

傈僳族的节日:傈僳族火把节文化

标注原创的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感谢大家阅读我的文章,我会继续输出优质的文章回馈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