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布朗族的由来 布朗族的民族历史

  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人。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如果说民族资源更丰富的省份是云南省。本期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云南布朗族的起源。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之一。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中下游沿岸山区。镇康、德、双江、耿马、澜沧、墨江、京东等县也有一些散居或混居的社区。布朗族居住的山地起伏,气候温暖,降水量较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据1998年人口统计,布朗族有1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布朗族有1万人。

布朗族的由来 布朗族的民族历史

  布朗语属南岛语系孟高语族布朗语支,分为布朗语和阿尔高语两种方言。布朗与俄语、克木语、德昂语和高棉语有关。由于布朗族长期与傣族、吴族、汉族共同生活,他们会同时说傣族、佤族和汉语。布朗族没有自己的语言,常用傣语和汉语。

  布朗族古称“回”、“普人”、“普子”。他们自称“吴”、“翁公”、“阿波”。他们称他们为“普曼”和“普曼”。白蒲的一个分支,汉晋称“蒲”,唐称“蒲子蛮”,先后为南诏、大理统治。

  元、明、清时称“普仁”、“普满”、“包满”、“普满”。新成立前,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西丁、巴达等地区的布朗族,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普遍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生产力水平很低;居住在澜沧江的双江、镇康等地的布朗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布朗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传说许多故事诗、抒情诗和叙事诗题材广泛,优美动人。由于长期与傣族共同生活,深受傣族文化影响,布朗族喜欢傣族的“扎哈”,常以象脚鼓等乐器为他们伴奏,钱,还有唱歌跳舞的小三弦。布朗族的“刀舞”动作优美,刚柔相济,舞姿矫健。

  深受青年男女喜爱的“圆圈舞”热情欢快,是沟通情感、传播爱情的更佳方式。 “舞曲”在节日期间很流行,经常通宵达旦。布朗族民歌有四种:索跳,由一人弹唱,多用于歌颂爱情、新鲜事物、幸福生活等;子调,分娩时独唱或合唱;帅调,用于喜庆节日的曲调;连曲,一曲伴舞。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史料记载,永昌地区是古代“濮人”的聚居地。部落众多,分布广泛。 “普人”中的一个很可能就是现在布朗人的祖先。自西汉在云南置益州县,辖西塘(保山)、部卫(保山南)等县,蒲人聚居地区被纳入西汉县治范围.西晋时期,部分永昌濮人南迁至镇康、凤庆、临沧等地。

  唐代称“蒲子蔓”,元、明、清代称“蒲蔓”。隋唐以后,文献中记载了所谓的“蒲人”、“蒲子”、“蒲子”、“蒲”、“蒲曼”、“蒲人”等名称,分布更广.唐宋时期,“蒲子”“民”为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普仁投为知县。后来,一些原居住在滇南的蒲族发展成为现在的布朗族。

  新成立后,根据民族的意愿,将他们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居住在布朗山的布朗族,至今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公社的残余;生活在平坝地区的布朗族,由于受到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汉族和傣族的影响,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居住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擅长种植茶树。它们是著名的普洱茶的起源地。布朗山布朗族实行母子连名制。出生后三天,用绳子给孩子取名,孩子的名字上加上妈妈的名字。

布朗族的由来 布朗族的民族历史

标注原创的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感谢大家阅读我的文章,我会继续输出优质的文章回馈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