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汉族为什么没有民族服装
- 八字算命
- m.liuliuba.com
- 2024-08-04
有56个民族,汉族是唯一一个不属于少数民族的民族。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唯独汉族没有。为什么是这样?有人会说:我们不是有汉服吗?小编想说:你穿过汉服吗?漂亮的汉服会不会消失在汉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为什么现在的汉族没有民族服饰?
汉族自古以来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汉族的古代民族服饰还是很有特色的。春秋战国时期,汉族的民族服饰基本定型,即宽衣、肥袖的汉式服饰。宽袖是汉服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更大特点。宽大的袖子还起到口袋的作用,往袖子里塞东西,用手捏住袖口。它不会掉出来。与西装的口袋相比,中式服装的袖子可以装更多的东西。
古时候有一个有名的孝子(名字记不得了),穷书生。有一次他去富人家做客,富人请他吃橘子,他偷了一些橘子偷偷藏在袖子里。可临走前,他向财主鞠躬告别时,却忘了袖子里藏着橘子,手也没有紧紧捏紧袖口。结果一鞠躬,橘子就滚了出来。别人都笑他偷橘子,他却面带心跳,振振有词地说:“我妈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橘子,我不敢一个人吃橘子好吃的,想带点回去给我家吃。”妈妈尝尝。”尝尝。” 旁观者听了这话,顿时由嘲笑转为敬畏,称赞书生的孝心,偷橘子成了人们孝道的佳话,可惜今人不及古人孝。现在如果有人偷了一个橘子,用同样的借口来解释,人们不会被称赞为“孝子”,反而会被嘲笑为“笑子”。
汉服的另一大特点是不用纽扣。但由于没有纽扣,衣服必须系上宽腰带,才不会露出胸部。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活跃班穿“短衫”,上身称“衣”,下身称“上”。现代汉语中仍沿用“衣服”一词,但口语中下半身已改称“裤”。有钱有势者,以及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文人,一般穿“长袍”,即上下衣连为一体的袍服。自汉代以来,袍服就作为朝服使用。其后,唐、宋、明等朝沿用典型的汉服,宽袖无扣,作为朝廷官员的正装。区域性汉族文明的象征。
汉族的宽衣长袖也体现了汉族的人生观,即追求悠闲、清净、安宁的生活,不喜从事激烈、冒险的活动。宽袖宽袖的服装非常适合赏月赏花、吟诗作画、弹琴下棋的悠闲生活,但骑马、跑步等激烈活动穿这样的衣服就很不方便了。打猎。自古以来,中原周边少数民族多穿着窄袖紧身的服饰,以适应骑马射箭的冒险生活方式。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想推广窄袖紧身的“胡服”,但由于传统影响较大,并未取得多大成果。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窄袖紧身的胡服也流行过一时,但对汉族传统服饰影响不大。
宽袖宽袖的汉族传统服饰在清代突然消失了。 1911年辛亥汉人复辟后,汉人开始为自己的衣着发愁:我们继续用满族的袍服,汉人不要;没有人知道200多年前的汉服是什么。所以更后汉人不得不为自己重新设计一种服装,以摆脱没有民族服装的窘境。新国服的风格是什么?作为先锋队的与一般民众的想法不同。
人有洋务思想,所以在服饰方面也考虑采用西式服装款式。 1911年辛亥期间,者多为留日学生。日本学生,当时,日本大学里的学生一般都穿校服。据说,孙中山本人在日本时,为了躲避清廷侦探的耳目,经常身穿校服假扮学生。特殊的感情。
成功后,孙中山以日本大学学生服为原型,稍作改动,为汉族制定了新的民族服饰:中山装(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鲁迅等人在日本留学时的学生制服照片。中山装与校服的相似度)。中山装得到了人的喝彩,而老百姓的反应却是泼了一盆冷水。那时候,除了人,民间还没有中山装热。袁世凯北洋的武官穿军装,文职官员穿西装,中山装不被采用为官服。袁世凯当皇帝时,他按照传统服饰设计了宽袖、大袖的皇帝服装和大臣服装,但这些衣服与袁世凯的皇帝梦一样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