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草原音乐文化的“奇葩”-蒙古长调

  相信大家都对蒙古族音乐不陌生。蒙古族人的生存环境一向人烟稀少,加上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所以他们对爱情会有自己的思考,对爱情的表达方式。独特的方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的一种艺术文化。那么,你对这种艺术文化了解多少呢?

草原音乐文化的“奇葩”-蒙古长调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从这个角度寻找答案吧!

  长调的艺术特色

  聆听一曲悠扬的田园歌曲,犹如站在广阔的草原上,向大自然倾诉心得。这种艺术境界被许多音乐学家和歌唱家称为“天籁与心声的完美统一”,而美学家则称之为“人与自然高度自由的完美统一”。只要一人领唱长调旋律,三五人连唱,就营造出一种庄严、威严、恢弘的气势;一曲马头琴民谣独奏《走马》气势磅礴。两者都能使人产生一种威严、壮丽的崇高体验。

  长调旋律悠长缓慢,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悠长。以锯齿音或花音唱法形成的华彩唱法更具特色。

  长调的传承与发展

  在长调艺术史上,一代代涌现出长调艺术大师。一代歌王哈扎布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以其“草原抒情男高音”而闻名中外。他高亢的歌声《小黄马》令人叹为观止。 1955年,“长调歌王”波音德力格以一首《辽阔的草原》获得世界青年音乐节金奖,令音乐大师和各国青年为之倾倒。评委之一、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称其为“罕见的民间女高音”。

  70年代后期,年近七十的鄂尔多斯长调民歌歌手扎木苏震撼北京舞台,在乐理界、声乐界和教育界引起轰动和惊叹。许多专家欣喜地称赞它为“草原美声”。应邀到更高音乐学府音乐学院讲学。著名声乐大师沉翔亲临现场聆听他的演唱。 90年代初,80多岁的扎木苏依然歌声依旧,充分展现了扎实、科学的唱功。这充分说明,长调演唱艺术不仅有其独特的审美本质和风格,而且具有独特的、科学的演唱技巧。

  同时,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民族文化。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主要文化分布区。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公布了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蒙两同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名录。中蒙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足以证明蒙古长调民歌作为文化遗产的不可估量的艺术性和世界价值。

草原音乐文化的“奇葩”-蒙古长调

标注原创的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感谢大家阅读我的文章,我会继续输出优质的文章回馈大家